在德国军力巅峰时期,几乎整个西欧都被其铁蹄踏遍。除了仍在顽强抵抗的英国和几个无关紧要的中立国,以及远在东方的苏联,德国几乎实现了对欧洲大陆的全面控制。
于是,不少人将德国最终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未能稳固欧洲的统治,而是过早地转向与苏联的战争,最终深陷俄罗斯广袤而寒冷的大地,直至彻底崩溃。
那么,这一切究竟为何发生?
这又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到底是什么主导了战争进程?
通常认为,战争进程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决定:
1. 国家领导人的意志。
2. 战争需求。
3. 对胜利的渴望。
这三点正是德国不断战斗的重要因素!
理解了这三点,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德国在二战中的行动如此疯狂。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领导人的意志。
这一意志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希特勒本人。
在他的自传《我的奋斗》中,希特勒反复强调一个概念:为了获取生存空间,德国必须铸剑为犁,开拓民族的发展领域。
既然如此,让我们先分析一下德国的地理位置吧!
西边是法国,南边是奥地利,北边是丹麦,而东边则是波兰和俄罗斯!
从血统上看,德意志起源于神圣罗马帝国,而神圣罗马帝国又继承自法兰克王国。因此,同属法兰克王国范畴的法国和意大利,与德国有着法律和血缘上的联系。
北面的丹麦也不例外,因为日耳曼人同样拥有北欧维京人的血统。而南面的奥地利,更是与德国同源同种,是兄弟般的民族。
甚至连后来的英国,如果追溯祖先,也是与日耳曼人息息相关。在英国历史上的“七国时代”,正是七个日耳曼国家争夺最高统治权的一段混乱时期。
从地理和民族的角度来看,希特勒眼中的欧洲地图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分割方式。在这位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看来,德国周边的主要国家,包括英国在内,都属于与德意志民族相近的群体。
唯有东面的斯拉夫人——苏联和波兰,被他视为完全的异类。
因此,为了寻求所谓的“生存空间”,希特勒将目光投向东方,沿着条顿骑士团曾经开辟的道路扩展领土,将那些被他认为低劣的斯拉夫人驱逐出去。
希特勒的民族观
这一切都源于希特勒根深蒂固的民族观,使得战争成为不可避免。而推动这一进程的不仅仅是他的种族理论,还有那无穷无尽的野心!
在二战爆发前,无数德国军官们设想的最高目标不过是恢复一战前德意志帝国失去的领土。然而,在希特勒眼中,这些目标显得微不足道。
他嘲笑自己的将军们过于保守,因为他的雄心不仅仅是复兴神圣罗马帝国版图,而是要统治整个世界。
占据大半个西欧后,德国已经超越了昔日神圣罗马帝国疆域。那么下一个必然目标就是全球霸权。这股野心始终驱动着德国走向战争深渊。
战争需求
从战争需求角度看,德国在二战中的策略不断变化。最初,他们通过吞并奥地利和肢解捷克来实现早期目标,占领苏台德地区后暂时止步。当时,德国正两面下注:既觊觎东边波兰,又对捷克垂涎三尺。
闪电战突击
经过一番外交博弈和权衡之后,在英法默许之下,德国顺利吞并捷克,这是英法绥靖政策最后的一道底线。
此底线建立在一个假设上,即德国会转头向东,对抗苏联,以抵御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侵袭,而非继续西进。
在这种筹码论背景下,才出现了英法静坐不动、袖手旁观波兰被灭亡后的局面。他们希望看到瓜分波兰后的苏德因强烈民族冲突和意识形态差异而先行内斗。
德国聪明地选择了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此时的苏联在战争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欣然接受了这一协议。
英法的图谋和等待因此落空,而希特勒的野心则愈发膨胀。原因显而易见:英法越是退让,德国就越猖狂。要想哀兵必胜,首先需要有战斗的勇气。而英法连这点都没有,自然让德国更加肆无忌惮。
捷克和奥地利本来就是德意志民族的一部分。在希特勒眼中,这是一种民族统一,而非英法的施舍。与苏联合谋瓜分波兰,则是为了扩展民族生存空间迈出的第一步。
通过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避免了像一战那样两面受敌的困境,没有后顾之忧,他自然要对宿敌法国下手了。
于是,法国遭殃了。看似坚不可摧的马其诺防线在德国闪电战面前形同虚设。
短短数十天内,德军便饮马塞纳河,占领巴黎。从拿破仑战争以来就未曾再度崛起过的法国,在面对骄横敌人和国内厌战情绪时,一战英雄贝当干脆利落地带领国家投降。
征服法国之后,对于隔海相望的英国,德国最初并未打算征服,而是希望合作。这体现了希特勒的民族主义观念。
在他看来,英国和德国同属于日耳曼雅利安人的后裔,应当携手共同扩展生存空间。然而,英国拒绝投降,并且凭借强大的海军成功抵抗。双方空军势均力敌,使得德国无法取得制海权和制空权,仅靠强大的陆军也难以奏效。
陷入僵持局面后,最终德国不得不放弃“海狮计划”。
既然无法攻下英国,而北欧已被控制,其它邻近国家要么成为盟友,要么保持中立,此时停止战争机器进行消化占领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历史往往不会按计划行进……
理想化的战略态势注定无法实现,其原因非常简单:德国停不下来。
尽管当时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这种协议能有多可靠呢?
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是强硬派人物,对他们而言,纸上的协议不过是一张废纸,不值得信赖!
更何况,希特勒的野心以及对苏联的敌视之情,斯大林心知肚明。
苏联具备成为欧洲霸主的实力,而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结局只能是要么苏联称霸,要么德国独占。
在这种非此即彼的形势下,德国其实别无选择。既然攻打英国未果,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东进攻苏联!
此外,对于战略资源的迫切需求也使得德国不得不这么做,这正是因为其战争机器亟需石油。
整个欧洲,尤其是西欧,除了罗马尼亚几乎没有像样的石油产区。而唯一的大型油田位于苏联高加索地区。如果不发动攻击,一旦苏联武装起来,德国的战争机器将难以为继。
因此,只有迅速击败苏联,占领这些油田,才能确保后续战争目标的实现。
现实中的威胁、持续战争所需资源的重要性,加上希特勒个人野心,使得德苏战争不可避免!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德国对于这场战争究竟有哪些诉求。
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报复一战中受到过度惩罚,特别是《凡尔赛合约》带来的耻辱。
第二:报复犹太人对德国所谓的“背叛”,这也是导致犹太人大屠杀的重要原因。
第三:成为实际上的欧洲霸主,并最终称霸世界,这是不断发动战争的关键动因。
第一点,使得德国占领法国变得合情合理,因为法国在《凡尔赛合约》中对待德国最为严苛。
如果不是因为法国施压,德国不会陷入如此惨烈境地。而至于英国,由于其追求大陆均势政策,对待德国并没有那么决绝。
第二点,为德国进行犹太人大屠杀提供了借口,同时也是筹措战争经费的一种手段。
第三点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希特勒对德意志民族生存空间的迫切需求,以及德国整体的战争策略。对于希特勒而言,确保德国在世界中的适当地位才是最终目标。
基于上述原因,一旦前两条已然实现,德国继续发动进攻便成为必然选择。
由此可见,德国不断挑起战争,不仅源自希特勒个人的野心和民族观念,更受到现实战略资源和战争需求的驱动!
这不仅反映了个人意志和战略诉求,也体现了德意志民族集体意识的疯狂。在那一刻,冷静严谨的德国人化身为狂热的战斗猛兽!
然而,当这个猛兽冲出牢笼,与北极熊正面对决时,在寒冷的主场上,这只怕冷的老虎逐渐变成了病猫,而北极熊却愈战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