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来源:《清史稿》《左宗棠全集》《光绪朝东华录》《新疆通史》《清宫档案》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光绪三年(1877年)深秋,紫禁城内桂花飘香。
一道密旨从养心殿传出,内容只有寥寥数语:召见钦差大臣左宗棠,单独觐见。
这道旨意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没有经过军机处,也没有通知其他大臣,完全是慈禧太后的个人决定。
此时的左宗棠,刚刚从新疆凯旋归来。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这位已过花甲的湖南汉子,为大清朝收复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失地。
阿古柏死了,南疆八城重回祖国怀抱,只剩下被沙俄强占的伊犁还在谈判之中。
消息传到京城时,举国震动。连一向对汉臣心存戒备的满洲贵族,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湖南人的功绩。
可是,慈禧太后这次召见却透着几分神秘。
【一】两个湖南巨人的恩怨纠葛
要理解慈禧太后为什么会问出那个问题,就必须先了解左宗棠和曾国藩这两个湖南人的复杂关系。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比左宗棠大一岁,但仕途却比左宗棠顺利得多。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中进士,此后一路青云直上,从翰林院编修做到了礼部侍郎。
而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屡试不第,功名止于举人,直到四十岁还只是个幕僚。
两人初次相识是在咸丰年间。
当时太平天国席卷大半个中国,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急需人才。有人向他推荐了左宗棠,说这个人虽然没有功名,但很有本事。
那是一个春雨绵绵的下午,曾国藩在长沙的一处书院里见到了左宗棠。
这个高个子湖南人谈起天下大势时,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地理、兵法、水利都有独到的见解。曾国藩当时就暗自赞叹:此人必成大器。
可是,左宗棠这个人有个毛病——太傲了。
他虽然在名义上是曾国藩的属下,但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自己的主见,甚至公然反对曾国藩的决策。这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简直是离经叛道。
有一次,曾国藩的湘军在江西湖口大败,差点全军覆没。左宗棠在给朋友的信中毫不客气地评价道:"涤公方略本不甚长,而事机又复乖错。"
意思是说,曾国藩的军事才能本来就不怎么样,遇到这种情况败仗是意料之中的。
这种直白的批评传到曾国藩耳中,让这位向来注重面子的湘军领袖很是难堪。不过,曾国藩毕竟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在日记中写道:"季高之才胜我十倍,但其心性却不如我。"
这就是两人关系的写照:曾国藩承认左宗棠的才华,但对他的性格颇有微词;左宗棠敬重曾国藩的地位,却看不起他的能力。这种复杂的关系,一直持续到曾国藩去世。
【二】太平天国战争中的不同表现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曾国藩和左宗棠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两人的作战风格截然不同。
曾国藩治军严谨,用人谨慎,讲究"结硬寨,打呆仗"。
他的湘军纪律严明,步步为营,虽然进展缓慢,但胜率很高。曾国藩本人更是一个完美的政治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深得朝廷信任。
左宗棠则不同,他性格刚烈,行军打仗喜欢出奇制胜。
他组织的"楚军",虽然规模不如湘军,但战斗力极强,经常能够以少胜多。更重要的是,左宗棠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
同治二年(1863年),左宗棠率军攻打太平军的重镇杭州。
这座城池易守难攻,太平军在这里经营了多年,城防坚固。很多人都劝左宗棠不要硬攻,可以围城慢慢耗。
但左宗棠却说:"杭州一日不下,东南就一日不得安宁。我左宗棠既然来了,就一定要拿下这座城!"
他亲自指挥攻城,冒着炮火登上城墙,最终攻克了杭州,为平定太平天国立下了重要功劳。
战争结束后,曾国藩被封为一等侯,左宗棠被封为二等侯。论功劳,两人相差不大,但朝廷的态度已经很清楚:曾国藩是首功,左宗棠是次功。
这种安排让左宗棠心中很不平衡。
他认为自己的功劳不比曾国藩小,凭什么要屈居人下?这种不平衡的心理,成为两人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导火索。
【三】海防与塞防的世纪争论
真正让左宗棠名垂青史的,是光绪初年的那场关于"海防"与"塞防"的大争论。
光绪元年(1875年),朝廷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
东南沿海,日本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侵略;西北边疆,阿古柏在新疆建立了傀儡政权,沙俄也趁机侵占了伊犁。
朝廷财政紧张,兵力有限,到底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哪里?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认为,应该集中力量发展海军,加强东南沿海的防务。
李鸿章明确表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他主张放弃新疆,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李鸿章的理由听起来很有道理:新疆地处偏远,即使收复了也很难守住;而东南沿海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何况,新疆北邻俄国,南近英属印度,"即勉图恢复,将来断不能守"。
可是,左宗棠却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新疆是国家的西北屏障,一旦丢失,不仅会失去大片国土,更会让列强看轻中国。"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
左宗棠的分析更加深入。他指出,如果放弃新疆,俄国和英国就会在中亚地区会师,到时候中国的西北边防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相反,如果能够收复新疆,就能够把列强的势力阻挡在国门之外。
更重要的是,左宗棠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他说:"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不可偏废。"一个大国,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自己的领土,这不仅是对祖宗的不孝,更是对子孙的不负责任。
【四】慈禧太后的关键决断
面对这场激烈的争论,慈禧太后陷入了深思。
作为大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必须做出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
选择海防,意味着放弃新疆这片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选择塞防,意味着要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支撑一场遥远而艰难的战争。
慈禧太后虽然是个女人,但她的政治眼光确实独到。
她明白,在这个列强环伺的时代,示弱就意味着被欺负。如果在新疆问题上退缩,不仅会失去领土,更会让列强看轻大清朝,从而引发更多的麻烦。
当时的军机大臣文祥被左宗棠的论述深深打动,全力支持西征。
他对慈禧太后说:"老臣以为宗棠之言深谋远虑,上承先皇高宗之遗志,下惠子孙万代,请陛下决策。"
经过深思熟虑,慈禧太后最终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她下诏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三军,以将军金顺为副帅,择机西征收复新疆。
这个决定在朝廷内部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李鸿章等人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冒险,会把国家拖入财政破产的深渊。但慈禧太后心意已决,她要用事实来证明谁对谁错。
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慈禧太后的决心。当时国库空虚,根本拿不出足够的军饷来支持西征。
左宗棠为此发愁,向朝廷请求增加拨款。
慈禧太后虽然口头上说财政困难,但实际上却默许左宗棠向外国银行借款,这在当时是极其大胆的决定。
【五】抬棺出征震天下
光绪二年(1876年)春,一个消息震惊了整个大清朝:左宗棠要抬着棺材出征新疆。
这不是夸张的说法,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在肃州的军营里,人们亲眼看到了那口黑色的楠木棺材,棺材上还刻着左宗棠的名字和生辰八字。
消息传到京城,朝野哗然。有人说左宗棠疯了,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还要跟年轻人拼命;有人说这是做秀,为了博取朝廷的同情和支持;更有人暗中嘲笑,说这是左宗棠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提前准备后事。
可是,真正了解左宗棠的人都知道,这口棺材代表的是什么——这是一个老兵对国家的最后承诺,是一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
当时的新疆局势极其复杂。
阿古柏在南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国",得到了英国的暗中支持;北疆的一些地方被各种叛军占据;更要命的是,沙俄已经强占了战略要地伊犁,随时准备进一步扩张。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都认为收复新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新疆距离内地数千里,补给困难,敌情复杂,气候恶劣。更重要的是,朝廷能够提供的支持极其有限,基本上要靠左宗棠自己想办法。
就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做出了抬棺出征的决定。
这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对所有将士的动员。棺材告诉每一个人:这一战,我们只有胜利,没有退路;这一战,主帅已经抱定必死之心,你们还怕什么?
1880年5月的一天,年近七旬的左宗棠骑马离开肃州,向西进发。
在他身后,是一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队伍:有久经沙场的湘军老兵,有刚刚招募的新兵,有汉族、满族,也有蒙古族、回族的士兵。
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辆载着黑色棺材的马车。棺材在戈壁滩的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面旗帜,指引着大军前进的方向。
远在京城的慈禧太后,此时正密切关注着这支军队的动向......
【六】铁血征程定天山
光绪二年(1876年)至三年(1877年),左宗棠指挥的这场收复新疆之战,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最精彩的军事行动之一。
战争一开始,左宗棠就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
考虑到新疆地域辽阔,补给困难,他把大军分作千人一队,隔日进发一队,避免了大部队集中行军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刘锦棠率领主力走北路,金顺率领另一部分兵力走南路,约定在哈密会师。
这种分进合击的战术,既减轻了后勤压力,又能够形成对敌人的包围态势。更重要的是,左宗棠亲自坐镇肃州,统筹全局,确保各部队之间的协调配合。
进军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饮水。
新疆大部分地区都是戈壁沙漠,水源稀少,而部队人数众多,用水量极大。
左宗棠早有准备,他派人事先勘察了进军路线上的所有水源,并且组织民工在关键地点挖掘水井,确保部队的饮水供应。
更困难的是军饷问题。西征军远在数千里之外,每天的花费都是天文数字。
仅仅是士兵的军饷,每月就需要数十万两银子,还不算武器装备、粮食供应等其他费用。朝廷虽然口头上支持西征,但实际拨付的银两远远不够。
面对这个难题,左宗棠展现出了惊人的理财能力。
他一方面向各省督抚求援,请他们代为筹集款项;另一方面,他大胆决定向外国银行借款。这在当时是极其敏感的问题,很多人指责他这样做是"卖国求荣"。
左宗棠对这些指责毫不在意。他说:"宁可负债,不可失土!为了收复新疆,就算背上债务又如何?只要能够保住祖宗基业,个人的名声算什么?"
正是这种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让左宗棠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光绪二年(1876年)8月,西征军顺利进入新疆境内,开始了收复失地的战斗。
首战乌鲁木齐,左宗棠采用了围城打援的战术。他让刘锦棠部围困乌鲁木齐,同时派其他部队切断敌人的增援道路。
被困在城中的叛军坚持了几个月,最终因为弹尽粮绝而投降。乌鲁木齐的收复,为进一步解放北疆打开了大门。
光绪三年(1877年)春,左宗棠把目标瞄准了南疆。
这里的情况更加复杂,阿古柏的实力更强,而且得到了英国的暗中支持。很多人都认为,攻打南疆比收复北疆要困难十倍。
4月,刘锦棠率领西征军主力南下,迅速收复了达坂城(4月20日)和托克逊城(4月26日)。与此同时,徐占彪与张曜在盐池会师,攻克了吐鲁番的门户七克腾木(4月21日)。
阿古柏见势不妙,逃往焉耆,留下他的幼子驻守库尔勒。刘锦棠、张曜、徐占彪三军合击,很快就收复了吐鲁番(4月26日)。
吐鲁番的失守,对阿古柏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这里是通往南疆的门户,一旦失守,意味着清军可以长驱直入,攻打南疆各城。阿古柏自知大势已去,在绝望中服毒自杀。
阿古柏一死,其部众立即陷入了内讧。
阿古柏的长子伯克胡里为了争夺权力,杀死了自己的弟弟,然后率领残部逃往喀什。这给了清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南疆各城相继收复。库车、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英吉沙、叶尔羌、和田⋯⋯一个个历史名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仅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指挥西征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
这片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8个湖南省的面积,重新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消息传到京城,举国沸腾。
连一向对左宗棠有所不满的李鸿章,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慈禧太后更是龙颜大悦,立即下诏封左宗棠为二等恪靖侯,并赏赐黄马褂等荣誉。
【七】养心殿里的千古对话
光绪三年(1877年)深秋,左宗棠受召回京复命。这是他西征以来第一次回到京城,整个北京都在关注这位民族英雄的归来。
按照惯例,左宗棠应该在朝堂上接受百官的朝贺,然后由皇帝和太后接见。可是,慈禧太后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安排:她要在养心殿单独召见左宗棠。
这个消息在朝廷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单独召见,意味着有重要的机密事务要商讨;在养心殿召见,说明慈禧太后对左宗棠极其重视。可是,到底要商讨什么事情,却没有人知道。
那是一个秋风萧瑟的下午,左宗棠在太监的引导下,缓缓走进了养心殿。殿内香烟缭绕,慈禧太后端坐在御座上,神情肃穆。
据宫中传说,慈禧太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让左宗棠大吃一惊。她没有按照惯例先嘉奖左宗棠的功绩,而是直接问了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
这个问题涉及到曾国藩。要知道,曾国藩虽然已经去世五年,但他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依然巨大。
他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是慈禧太后最信任的汉臣之一。而左宗棠,虽然立下了收复新疆的不世功勋,但在政治地位上一直被认为略逊于曾国藩。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起曾国藩?她想通过这个问题了解什么?
坊间传说,左宗棠听到这个问题后,沉默了很长时间。他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和历史地位的关键时刻。
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被认为是对曾国藩的不敬,从而得罪朝廷中的曾派势力;如果回答得太谦虚,又可能被认为是妄自菲薄,不符合一个有功之臣应有的气度。
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问这个问题的深层用意是什么?
她是想了解左宗棠的人品性格,还是想听听左宗棠对自己功绩的评价?或者,她是想通过这个问题来测试左宗棠的政治智慧?
左宗棠的回答,据说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成熟和智慧。他既没有贬低曾国藩,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从一个更高的层面来分析两人的不同特点和历史作用。
这次对话的具体内容,由于涉及宫闱秘事,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但从后来的政治格局变化可以看出,这次对话对左宗棠的政治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光绪七年(1881年),左宗棠被任命为军机大臣,这是大清朝最高的政治职务之一。这个任命,很可能与那次养心殿的密谈有关。
慈禧太后通过这次对话,重新评估了左宗棠的价值。
她意识到,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里,需要的不仅仅是像曾国藩那样的传统政治家,更需要像左宗棠这样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
左宗棠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更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收复新疆,不仅仅是为了领土,更是为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里,中华民族最需要的。
慈禧太后虽然有种种缺点,但在识人用人方面,确实有着超人的眼光。她选择重用左宗棠,为大清朝的续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那次养心殿的对话,虽然具体内容已经成为历史之谜,但它所体现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意义,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在任何时代,一个国家都需要有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人才,这或许就是慈禧太后想要通过那次对话所了解的东西。
左宗棠,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或许就是他比同时代其他人"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