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挥过5位元帅和6名大将,晚年悔恨:若没选错,我便是元帅之首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主持授元帅军衔和勋章典礼,亲自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共10人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同一天,周总理为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蒋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10人授予大将军衔。
这样一个光辉荣耀激动人心的时刻,远在香港的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却分外孤独落寞。听到那么多曾经无比熟悉的名字,亲眼见证他们战功赫赫光辉灿烂的时刻,老人只觉悔不当初。
他曾经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也曾有那么多次机会,可以选择和他们互称同志,并肩作战,然而,一次次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却一次次的弃之不顾,甚至与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反目成仇,终至分道扬镳,各走一方。
若不是当初的一念之差,若不是后来的一错再错,原本他也可以站在这些他们中间,甚至位列榜首,共同享受新中国诞生后来自人民的拥护与爱戴。奈何,奈何,如今这一切,都成了水月镜花。
静静坐在庭院中的藤椅上,手拿报纸,轻轻念叨着上面的熟悉名字,一遍遍摩挲着报纸上每个人熟悉的容颜,老人越发无限感慨伤怀,眼望庭院朝西的方向,一抹残阳在远山处摇摇欲坠,老人知道如今说什么都晚了,不禁喃喃自语道:“如果当初没有选错人,我现在就是开国元帅之首了。”
如果我们对这位远在香港的老人的生平了解不够或者完全不知,就一定会认为这位老人一定是老糊涂了,是在痴人说梦,是在漫天吹牛。
可是,如果我们对老人的生平有足够的了解,就知道老人说这话,并非大言不惭,并非不知天高地厚,凭他当年的地位和实力,若后来选对了人,走对了路,他是完全可以立下赫赫战功,甚至位列十大元帅之首。
他曾是粤军将领,北伐名将,深受孙中山器重,汀泗桥一战,更让他的军队,享有铁军之誉。抗日战争时期,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广西抗战,他曾收复失地,立下赫赫战功。
尤其让人惊讶的是,我党高级将领贺龙、陈毅、叶剑英、徐向前、林彪、粟裕等人,早年都曾在其部队供职,在其麾下英勇作战,如今,他们中有5人都成了开国大元帅,怎能不让他为自己当年的错误选择悔恨不已,黯然神伤呢?
这位老人,就是国军著名将领张发奎。至于他口中的选错了人,这个人,到底是蒋介石,还有汪精卫,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了。
1896年出生于广东韶关的张发奎,如果不是因为14岁那年的一场意外,原本聪明好学天资聪慧的他,或许会在读书做学问上干出一番事业来。
不过,这一可能性,都因为这一年,当地豪绅李淑之子的不慎溺毙,而被一下子掐灭了。身为玩伴,李淑坚称其子之死,是张发奎所为,并叫着喊着要张发奎杀人偿命。
慌乱之下,张发奎被迫背井离乡,只身来到广州谋生。此时的张发奎不会知道,就是因为这次年少时的一场意外,从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来到广州之后,因为年纪小,又没有技术,为了活下来,张发奎先后做过佣工,学过染织活儿,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张发奎报名参军入伍,很快入了粤军的队伍。
在部队,张发奎勤学苦练,第二年就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堂。在校期间,张发奎又经人介绍,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
在陆军学堂的数年学习,对张发奎一生的影响甚大,而真正让张发奎的人生轨迹发生巨大转变的,则是1916年,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指挥的粤军与桂系军阀陆荣廷的作战。
在战场上,张发奎的英勇表现,令孙中山先生刮目相看,随即让其加入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
六年后,已经担任警卫团三营营长的张发奎,突遇粤军陈炯明发动叛乱,直接进攻孙中山住处,欲取而代之。此时,陈炯明早已掌握军队大权。
面对强敌,张发奎沉着冷静地对大帅府做出详细周密的防御部署,又亲自护送孙中山宋庆龄秘密安全离开。
这之后,张发奎率部与叛军陈炯明战于翁源,对抗长达半年之久。就连陆军学堂校长翁式亮前来劝降,张发奎亦不为所动。
翁式亮:“师生之情,爱护之心始终如一,希迅速来归,免贻后悔。”
张发奎:“师恩难忘,恕难从命。”
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张发奎更受重视,升任第四军独立旅旅长,后又升任第12师师长。此时,张发奎才刚30岁。
1926年6月,张发奎率部参加北伐,汀泗桥一战,让张发奎名声大噪。
在连续攻克醴陵、浏阳、长沙、平江等数地之后,张发奎重创军阀吴佩孚部,迫使吴佩孚部率两万人马退守汀泗桥一带。
汀泗桥此地三面环水,背靠高山,除西南方向一条铁路桥之外,悉为崎岖小道山路,易守难攻。为啃下这块硬骨头,8月26日夜,张发奎命三十六团渡水偷袭。
至翌日拂晓时分,张发奎亲率三十六团主力与叶挺独立团和敌人正面冲杀,又派一团主力迂回至敌人侧后方。
一时之间,枪炮大作,喊杀之声震天,敌人腹背受敌。在血战数小时之后,吴佩孚部被一举击溃。
汀泗桥之战,是北伐中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张发奎也因此一战,被武汉粤侨联欢会赠送“铁军”盾牌。从此,张发奎部和叶挺的独立团赢得了“铁军”的名号,且迅速家喻户晓。
不久之后,张发奎升任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
正处在人生得意时刻的张发奎,却不知道,彼时属于他人生的辉煌,随着孙中山先生的离世,早已是他最后的灿烂。自从蒋介石接替了孙中山,全权接手党务军政大权,对张发奎明面上拉拢,暗地里处处提防。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向对共产党人颇为欣赏,且其所率第四军中就有3000余人是共产党战士的张发奎,对蒋介石的反共行动非常抵触,竟至意欲东征讨伐蒋介石,后因为汪精卫的阻止而作罢。
在公开场合,张发奎不止一次鲜明表达对共产党人的欣赏与器重。
“他们帮助了我们,因为他们工作很勤奋,尤其是共产党的政工人员极为优秀且认真。”
“别的不说,叶挺是我的同乡小兄弟,万不会为难我;叶剑英曾是我的参谋长;要说反骨,恐怕只有贺龙,他有自己的部队,但我对他很好,他是领情的。”
因为对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最为服膺,对蒋介石反共行径深恶痛疾,张发奎最后走上了支持与其私交甚好的汪精卫的一边。
可是,汪精卫的政策是“分共”,这同样是张发奎不赞成的,然而,在国民党内部对立的两派势力中,他早已无可选择,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这时,以贺龙、叶挺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多次邀请张发奎共赴广东,开辟新的根据地,张发奎却始终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张发奎调集兵力,镇压起义,彻底走上与我党为敌的错误道路。
宁汉合流后,汪精卫的实权被架空,张发奎被迫成为他原先激烈反对的蒋介石的部下。本就对张发奎心存芥蒂的蒋介石,怎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整治张发奎的机会?他故意派张发奎去镇压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让他们之间互相消耗兵力。
九一八事变后,汪精卫的恐日情绪日甚一日,让张发奎只觉悔不当初。一心一意坚持抗战的张发奎,不得不主动投靠蒋介石,请求出战,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抗击侵略者。他一再向蒋介石坦露个人心声:“民族大义重于私人恩怨。”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可是,蒋介石对张发奎的请求反应冷淡,不久之后,又借故架空了他的兵权,命他前往江西剿共。
失望至极的张发奎不愿同室操戈,于是决定出国考察,游历欧美。
当此国破家亡之际,游历欧美的张发奎,心系战乱中的祖国,到处演讲,宣传抗日主张。
在英国伦敦,他公开表示:“如有机会,余愿率一旅之孤军奋起抗敌,期有报国仇于万一也。”
1935年春,张发奎回国。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张发奎公开放话道:“如果此番不让我对日作战,不让我杀几个日寇,我将出家为僧,永不问世事。”
这年8月,张发奎被任命为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先后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粤北会站、广西会战,相继收复南宁、龙州、钦州、梧州、凭祥等地,功勋卓著。
解放战争时期,张发奎彻底倒向了蒋介石,多次计划清剿共产党,并在中山纪念堂公开发表反动言论,且一再断言我军必败。
可是,张发奎这番真诚的表忠心之举,却并没有换来蒋介石对他冰释前嫌。生性多疑的蒋介石,一直坚持认为张发奎和共产党人有秘密联系,因此,给了他一个又一个毫无实权的虚职,还对他的一举一动严密监视。
直到1949年,国民党全面溃退,蒋介石才命张发奎担任陆军总司令,来收拾国军的烂摊子。
此时,如梦初醒的张发奎,才彻底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他毅然拒绝了蒋介石给他的“加官进爵”,于这年7月,无比落寞地悄然远赴香港定居。他知道留在大陆,属实尴尬,前往台湾,继续看国民党的嘴脸,和他们同流合污,他更觉厌恶,最终决定奔赴香港。
离开大陆前,他对蒋介石在大陆一败涂地有三点原因分析:
经济上任性无能。
军事上无能。
带头贪腐,国民党上下贪污成风。
在张发奎看来,这样的腐朽政权不亡,天理难容。
黯然退居香港的张发奎,才只有53岁,廉颇未老,他原本还可以在政治军事上大有所为。但是,从一开始就走上了错误道路,后来又一错再错,此时的张发奎,除了在香港落寞过完后半生,再无前路可走。
在香港,张发奎曾一度生活窘迫,但是他既没有乞食于台湾,亦没有接受共产党人真诚邀请他回到新中国的怀抱。
1955年9月,远在香港的张发奎,得知我军举行军衔授衔仪式,看到新中国十大元帅、十大将军的气宇轩昂的戎装照,那一刻,张发奎的神情是落寞的,心情是悲伤的。
这十大元帅、十大将军中,有多少他曾经再熟悉不过的老朋友、老部下。往事如潮翻涌,他只觉悔不当初。
原本,他有那么多机会可以弃暗投明,在孙中山先生离世时,在宁汉合流时,在蒋介石一再刁难他时,在抗日战争胜利时。可是,这一个又一个摆在他面前的宝贵机会,后来都被他一一丢弃了。他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再不愿回头。
1980年3月10日,84岁的张发奎,带着这一生的遗憾,在香港离世。
惊悉噩耗,叶剑英元帅电其家属:“惊悉向华(张发奎字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信,尚希节哀。”
身在台湾的昔日同乡亦敬献一挽联云:"望出曲江,绪承风度,千载道范,先后献身邦国,古今辉映;声扬咸宁,威镇华夏,一代名将,从此撒手人寰,中外同哀。”
在北伐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张发奎为民主革命,为反抗侵略做出的重要贡献,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没有忘记,曾经的共产党人更没有忘记。
不过,曾经被他寄予厚望的国民党,却对张发奎的离世,没有任何表示,于张发奎而言,可谓是一个巨大遗憾与悲哀。
纵观张发奎这波澜壮阔又充满遗憾的一生,他爱国报国的热血豪情,让人油然而生崇高敬意,但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既没有坚定跟随我党的决心与魄力,也没有对蒋介石全然托付真心,又遭蒋介石多方猜忌,一再架空兵权,终至晚景凄凉,落寞以终,不能不说是张发奎这一生最大的悲剧。
坚定的斗争意志与政治信仰,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功,何其重要,能不慎耶?
#瞭望中国抗战#